中山的想象空间,还有多大?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2023年一季度,中山以5.9%的增速,GDP总量达到了857.95亿元。
从广东全省来看,目前中山的经济增长十分可观。
(资料图片)
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山GDP总量排名超越了江门和湛江,由省内第十上升至第八名;从增速来看,5.9%的增长速度跑赢了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中山或许还有更大的雄心。
纵观中山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山便已经与顺德、南海和东莞并称为“广东四小虎”,是早期广东改革开放的标杆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常年位列广东第五,仅次于广深佛莞。
然而自2012年开始,发展了30多年的中山首次被惠州赶超,失守第五站位。到2022年,中山排名下滑至全省第十。
如今,主打宜居的中山开始思考如何弯道加速,在大湾区逐渐变成一座城的背景下,中山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中山有点王者归来的气势。
一、高光时刻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地,中山在一开始抓住产业变革机遇,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概念氤氲在南粤土地,中山抢抓先机,对一批国企进行改革转制,紧接着外资和台港澳资本的涌入,使得当地民营经济率先活跃,产业发展之迅猛进入全国视野。
彼时的中山,正是四小虎其一的少年。
1998至2000年,中山先后提出工业立市和“工业先行”方针,凭借不设市辖区的特色,形成“一镇一品”的产业模式,即一个镇区围绕着一个特色产业发展。
例如,沙溪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大涌是“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小榄是“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等。
彼时,中山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威力、小霸王学习机、乐百氏、完美等中山品牌和企业名家,这些企业在向海外市场进军时,被称为“中山舰队”。
外资、民营企业的活跃,中山经济体量与日俱增。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中山GDP增速比上年增长18.7%,排名全省第三,并创下1995年以来新高。
但这种“小马拉大车”的专业镇经济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
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教授胡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期从农业转向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时,中山的灯饰、服装、家具等专业镇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的江湖地位。
然而,由于其制造业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区域内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以古镇为例,当地曾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不过,随着灯具产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光源技术已从LED转变为OLED时,古镇灯饰仍然以传统光源为主。相比之下,快速崛起的长三角,其灯具设计和技术水平已远远超越珠三角。”胡刚说。
由此来看,过度依赖传统制造业、缺乏对传统的科技创新,成为亟待破解的困境。
除此之外,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三角城市深受打击,固守专业镇发展模式也已无法适应。
2008年,珠三角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海外市场需求疲软,受到冲击。广东为了引进高增值的经济产业,提出“腾笼换鸟”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
在此契机下,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城市积极响应政策,转移了大量的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东莞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承接深圳制造业,通过引进华科大、清华大学等高校展开松山湖科技成果孵化,成功转型。
相比之下,中山没有临深的区位优势,距离广州中心城区远,得不到一线城市的辐射带动。
因此,2011年中山出台《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引导优势企业向市内工业园“扩张性转移”,促进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升级转型。
“相比于东莞、南海、顺德这三‘小虎’主动自我革新,中山仍固守自家优势产业,这直接导致它近十年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动力不足,并且少有外来大企业、大项目落户,这也是它仍未能培育出行业龙头企业的关键。”胡刚说道。
二、转型危机
正如上述所说,中山优势产业为家电、灯饰、五金、食品和服装等传统产业,竞争力普遍不强。
再加上缺乏城镇之间资源流动、整合,导致了中山民营经济虽然活跃,却没有“领头羊”。
中山市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2019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社会GDP的比重均超过50%。
然而,经梳理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榜单发现,中山每年有1~3家企业能够入围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但专业镇经济的“龙头”——灯饰、服饰和五金,没有企业上榜。
△注:2020年-2022年统计公报尚未公布此数据
除了民营经济缺乏“领头羊”以外,多项经济指标也反映出中山经济发展遇到了障碍。
根据统计年鉴,近些年来中山GDP增速下滑。
2016年,增速从8.2%下滑至4.3%。此后2017~2019年,中山增速连续三年低于广东全省水平,经济颓势更加明显。到了2022年,其增速从8.2%骤降至0.5%。
翻阅这些年的经济指标数据不难发现,这与其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密不可分。
这也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加之中山传统产业主导型经济增长动力减弱,曾经以制造业立市的中山,如今面临制造业难挑大梁的局面。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是中山最迫切需要破解的问题。
实际上,早在2018年,中山就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开始暗中发力。
那一年,中山出台了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三个行动计划,提出用五年时间加快中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提出将立足特色和优势产业,对接广州、深圳,打造珠江西岸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从这些计划可以看出,中山打破了曾经单一的专业镇经济牵引的模式,更加强调区域间产业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针对传统产业《中山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也随之出台。
文件提出,中山将通过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在各项举措的加持下,中山开启了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已拥有智能制造试点国家级示范项目2个、省级示范项目29个,市级示范项目86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31个。
这些示范项目不仅包括像家具、印刷、制鞋等传统制造产业,还包含了生物医药、化妆品、自动化与数字化等较为先进的制造领域。
在胡刚看来,作为传统工业强市,中山立足制造业的基础优势,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
但是当今城镇化进入到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引领的时代,中山主城区辐射力不高,难以统领全市发展,要想冲出重围,应当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对接广州、深圳、珠海、澳门的创新资源,共建产业集群。
也就是说,中山的下一步,是盘活自己的“朋友圈”。
三、潜力何在
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速聚拢成一个超级城市。
而对于身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实际上,中山对跨区域合作发展的热情从未消退。
早在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深圳至中山的过江通道,成为“深中通道”的雏形,这也激起了中山对连接珠江东西岸跨江通道的期待。
2016年,深中通道动工。从地理位置来看,此通道连接了深圳市、中山市以及广州市南沙区的大桥,东起深圳市宝安区鹤洲立交,西至中山市横门枢纽,全长24千米,其中有6.8千米长的沉管隧道。
一直以来,因横亘着珠江入海口,深圳、中山两地的往来,均需绕东莞、广州、佛山三市,不管是高铁,还是汽车,车程都需要一个半小时。
而深中通道完工之后,两地的车程将缩短至半小时,也意味着其经济重心将会进一步拉近。
在此背景下,2019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环湾布局,向东发展”的战略布局,并被作为中山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首项工作。
对于中山而言,“向东”承接深圳产业、人口、资源外溢过程,也是城市和产业内部变革的过程。
“深中通道的布局,会让中山对外交通得到根本改善,中山可以利用深中之间时空距离缩短,承接深圳制造业和高端要素外溢,并纳入‘深圳半小时经济圈’,从而让中山北面接受广州、佛山辐射,东面接受深圳辐射,南面接受澳门、珠海辐射。”河海大学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刘奇洪向时代周报记者说。
与此同时,在刘奇洪看来,以宜居为特点的中山,还将成为深圳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科教、医疗等领域中趋向一体化,并吸引越来越多深圳游客到中山休闲旅游,从而带动中山住宿、餐饮、购物等产业。
深中通道将为中山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提升空间。
在2023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全方位对接深圳,启动深中合作创新区、深中现代科技工业城建设,打造深中港高端制造合作基地、深中澳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的未来产业,利用中山发展空间大优势和深圳西进门户优势,可以建立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通过‘深圳研发+中山生产’合作形式,使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山落户发展。”刘奇洪说道。
作为一座直通两岸的跨海大桥,今年4月末,随着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正式合龙,深中通道桥梁工程也实现全线合龙。
这项关键控制性工程的完成,也给中山的未来,提供了无限的畅想。
X 关闭
-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