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递!数字技术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正影响区域发展格局 数字+绿色:协同发展新命题
圆桌论坛现场
(资料图片)
四川在线记者 王眉灵 张红霞 摄影 韦维
“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训练一次耗电19万度、碳排85吨,相当于一辆汽车跑70万公里!”2月25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汝鹏抛出的一组数字,刷新了大家对数字技术的认知。
当下,绿色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流趋势。数字碳中和,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未来,但也带来巨大变革与挑战。数字与绿色,成为当下人类的两道必答题。
新挑战:数字经济也需筑牢绿色底座
汝鹏是在“数字科技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上抛出这组数据的。他甚至担忧:“随着类人智能不断迭代,我甚至想到了一个科幻场景:电影《流浪地球》里的AI机器人Moss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限制人类的能源使用……”
这样的联想引发会场的讨论:数字化浪潮越滚滚向前,其对能源的需求就越大。分论坛伊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在演讲中说,之所以启动“东数西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全国数据中心一年耗电量超过2000亿度,是三峡电站发电量的2倍以上,“未来用电量还将大幅增长”。
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电子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任福继也带来数据:2010年以来,机器学习训练模型所消耗的能源从18个月缩短到每6个月就翻一倍。2010年到2022年的12年之间,用于机器学习训练的算力能耗增加了100倍,“可以想象,如果再这样增长,全世界的能源根本不够支撑机器学习训练。”
如何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保障能源供给?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王崧表示,2021年9月以来,中央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行动计划,部署了18项重点行动,也就是“双化”协同行动计划,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推动数字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发挥行业绿色转型对数字产业的带动作用,“一句话:让绿色低碳成为数字技术的底座。”
圆桌论坛现场
新机遇:抓住“变量”,重塑竞争格局
数字经济、绿色产业作为新一轮信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日益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竞争格局的重要变量。为此,本届高峰论坛特设“数字碳中和区域发展”分论坛,探讨如何推动数字化、绿色化与区域发展互相促进、协同发力。
让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绿色发展推进处处长王春艳展示一组数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4%。
推动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四川成效明显。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曾义平介绍,四川省政府出台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14条,大力发展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存储、大数据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2022年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4%。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教授提出:打造世界级的数字碳中和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同一个行业、上中下游的竞争性企业或关联性企业在地理上、空间上相互聚集,相互衍生所形成的一种产业生态系统。”他表示,以区域为单位,打造创新型碳中和产业集群,可以以最优的路径、最快的速度,实现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服务的市场化、商业化和落地化的运营,提升在全球碳治理中的供给能力或者产能。
加速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刻不容缓。“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常皓说,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新支点”和发展“新引擎”,一些西部省份甚至达到与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并跑”的水平,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新业态:打造零能耗,从陆地走向海洋
数字+碳中和,正成为投资发展的蓝海,新业态喷涌。哪些领域将迎来巨变?哪些领域孕育更多商机?
建筑门类碳排放占比38%,数字赋能将大大降低能耗。“我们通过建模发现,即便在最热的8月,夜间成都市的气温也是会有低于开启空调标准的时候。”中建西南院副总建筑师钟鹏展示了一个模型,通过对既有建筑进行低碳改造,让更多自然通风引入建筑内部,可带走建筑内部的热量,减少空调的使用,可减少空调能耗15%至20%,即便是夏季,空调使用能耗也可降低5%。
聚焦减碳,更多行业正自我革命。联想集团通过数实融合技术打造零碳工厂,并在去年,和行业同仁联合,编制了首个ICT行业的零碳工厂标准,覆盖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运营、碳中和管理、信息化协同、零碳管理绩效等各维度。“天津工厂从设计开始,就在建立下一代零碳工厂。”联想集团副总裁王会文表示,希望为行业打造一个可复制的零碳制造的智能解决方案,并把方案推广到生态圈的其他企业。
“除了现有的新技术以外,我们更应该拓宽视野,超脱陆地,走向海洋。”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平的开场白,引来在座人士的瞩目。海洋每年吸收了人类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在过去五十年,海洋吸收了地球系统中90%的热量冗余……李建平表示,海洋的负排放技术潜力巨大,而这方面研究还在进行当中,面临很多机遇;海洋可再生能源被称之为明日减排之星,海洋的风能、波浪能、潮汐能等等,都为数字碳中和提供了巨大空间。
“我们聚焦能源管理的数智化升级,提出了打造一个度能AIoT能碳数智化平台。”百度智能云物联网部总经理曹杨说,在减碳实践中,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精细化管理,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做到了真正的智能优化,夏季用电高峰期时,在专家优化后的基础上,可再节电最多达15%。在他看来,以降碳为目标,数智化技术赋能,必将诞生更多的“智慧+”新业态模式。
X 关闭
-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