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双城生活——在张家口坐诊的北京医生 每日头条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3-03-17 09:55:14

周日晚上,来自北京的神经外科医生王翀昊坐上高铁,奔赴近200公里以外的张家口,迎接新一周的工作。作为挂职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的专家,他几乎每周都会往返于京张两地。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北京医生开启双城生活。他们为当地患者带去希望,也感受着另一座城市给予的温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转变

“让患者足不出城,享受北京医疗资源”

天色渐晚,忙碌了一天的王翀昊下班回到宿舍。还没来得及休息,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一名5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由救护车紧急送至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在急诊完善必要检查后,初步诊断为颅内肿瘤性出血,需要立即手术。

王翀昊一路小跑赶回医院,找到家属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服药史,第一时间进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并切除肿瘤。术后十余天,患者状态逐渐好转。

王翀昊(中)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挂职

“病理报告显示,确实是一个高级别的胶质瘤。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会造成血管异常,这种急性出血比普通的高血压脑出血情况更为凶险。患者当时出现颅内高压,如果过多耽搁,可能危及生命。”王翀昊庆幸,经过7年多的发展,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成立的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已经有足够能力应对这样的疑难手术。

时间回到2015年8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万伟庆作为首批选派专家挂职张家口时,医院的神经外科诊疗水平还十分有限。患者遇到问题,往往只能去北京解决。

“脑科中心成立以后,当地在硬件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专用手术床、头架、显微镜等设备陆续配备到位,开颅手术的实施条件明显改善。”除了出门诊、做手术以外,万伟庆还在软件提升上投入大量精力。从抗菌素的使用,到围手术期的处理,一项项诊疗规范逐步建立起来。每周,他都会组织科室医生轮流讲课、讨论病例,带大家攻克技术难关。

万伟庆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挂职时攻克诸多难题

作为同样首批选派到张家口的神经内科专家,李菁晶也在坐诊查房之余参与到脑科中心管理和人才培养中,定期开展专业讲座和培训,授课内容从最基本的神经科查体、定位定性诊断到神经科新发展。在她的帮助下,神经内科完成了诊疗方向细分,眩晕、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等,都有专门医生诊治,每位医生都有了自己的长远规划。此外,还开展了脑卒中发病4.5小时内RT-PA溶栓治疗,成功加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

如今,李菁晶只要在北京天坛医院见到从张家口过来的患者,都会告诉对方可以在当地看了。“不用担心预约时间长,也省得大老远来回折腾,患者的就医负担大大减轻。”

李菁晶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挂职时查房

这些年来,在一批又一批北京医生的助力下,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的诊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我们建立了多学科联合门诊,对于疑难病例,会请不同科室的医生一起会诊,必要时还会通过远程诊疗跟北京的医院连线,让患者足不出城,就能享受到北京的医疗资源。”王翀昊发现,前来就诊的患者不仅有张家口的,还有从山西、内蒙古等地专程赶来的,脑科中心已经成为覆盖晋冀蒙的区域性诊疗中心。

坚守

“大年夜,选择留在张家口”

这样的变化,万伟庆当初没敢想过。“那时候刚起步,凡事都在摸索当中,心里也没底。”最长的一次,万伟庆足足一个月没回北京。孩子即将中考,他也完全顾不上。“担心有急诊手术赶不过来。那会儿还没有京张高铁,交通很不便利,只能坐三个多小时的绿皮火车。”大年夜,万伟庆也选择留在张家口,“就怕患者在节假日不能及时得到诊治,病情延误可就麻烦了。”

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万伟庆比在北京时还忙。有一次,他做完急诊手术又出门诊,之后又做手术,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万伟庆拖着疲惫的身躯,一个人回到宿舍,倒在床上睡着了。第二天上午,同事们发现从不迟到的他没来上班,打电话也无人接听,急得团团转。李菁晶得知情况后,生怕他因为过度劳累导致脑出血,飞快赶去救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万伟庆迷迷糊糊应了一声。“万院长还活着!”李菁晶兴奋地给同事报信,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万伟庆(左一)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挂职期间做手术

其实,第一次来到陌生城市工作,对李菁晶来说也并非易事。在张家口,她要指导和处理神经内科所有疾病。遇到疑难问题时,她就向北京的同事请教。“既然到了张家口,就要尽全力帮助这里的患者,有困难要自己扛起来。”

来张家口之初,她成功诊断并治愈了当地第一例NMDA脑炎的危重病人,提高了医院的信誉,也带动了医护人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在她的推动下,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先后引进眼震电图、TCD发泡试验等多个检查项目,为眩晕、头痛、帕金森病、不明原因脑卒中等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有力支撑。利用京津冀医疗协作的有利契机,她积极策划神经科学论坛等学术活动,邀请更多医学专家到张家口讲学,提高当地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一年派驻张家口的日子,很快接近尾声。面对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极力挽留,李菁晶选择留下。就这样,双城生活一过就是两年半,每周她至少有五天都在张家口,错过了很多陪伴儿子的机会。

后来,她偶然翻出儿子当时给自己发的短信。“妈妈,我真的特别想你……”看到这句话,李菁晶的心里充满愧疚,也欣慰地看到儿子的成长,“对他来说是种锻炼,后来他自己克服了很多困难,一下子懂事不少。”

收获

“时间长了,我连方言都学会了”

在张家口的日子里,有苦更有甜。每每回想起来那段时光,万伟庆的心头都会涌上一股暖流。

“那边的同事对我都特别好,真的像家人一样。”万伟庆周末不回北京的时候,同事们就会来宿舍陪他包饺子。院领导听说他大年夜也在那边,就叫上大家大年初一吃团圆饭。“在生活上,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那种情谊真的让我很感动。”

2018年1月,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神经科学冬季论坛如期举行。大屏幕上,一部名为《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的短片让李菁晶一下子愣住了。“同事们知道我快回北京了,瞒着我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看到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听到同事们的一声声祝福,李菁晶泪如雨下。

“在那边时间长了,我连方言都学会了一些,张家口真的成了另一个家。”离开张家口已经五年,李菁晶还是一直保持着跟“家人们”的联系。每当有机会再去张家口,李菁晶都会有回家的感觉。“车开到张家口收费站的时候,我总是把车窗摇下来,深吸一口窗外的空气,那种带着青草香的气息,就是家的味道。”

在李菁晶看来,去张家口挂职并不是单方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过程。“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临床医生。到了那边,有机会接触到医院管理等工作,临床诊疗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回北京以后,李菁晶自信了很多,“身边好多人说,我整个人的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更加干练成熟了。”

初来乍到,王翀昊也曾有很多顾虑。“觉得自己年龄越来越大,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可能没那么强。”不过,几个月下来,王翀昊发现远比想象中要顺畅。

“在这边出门诊,可以跟患者有更充分的交流。”王翀昊相信,只有全身心融入这座城市,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才能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也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发病原因。“张家口海拔比较高,气候有点接近东北,冬天夜间最低温能达到零下30℃。寒冷地带血压控制不好可能会偏高,高油高盐的饮食习惯对脑血管病来说也是危险因素。”

现在,京张高铁让王翀昊的双城生活便利不少。“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比过去快多了。”跟每一个来过张家口挂职的医生一样,王翀昊只要跟人提起这座城市,都会很自然地说“我们张家口”。对他们来说,这座城市已经在心底刻下烙印。

<< 上一篇
下一篇 >>

X 关闭

  • 太阳能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新能源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